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会员中心 | 我要投稿 上海站长网 (https://www.021zz.com/)- 数据仓库、数据湖、行业智能、AI应用、CDN!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站长资讯 > 外闻 > 正文

黑洞的中心究竟在发生什么?能否找到黑洞的反面白洞?

发布时间:2023-10-05 00:31:45 所属栏目:外闻 来源:转载
导读:   探究黑洞中心发生了什么、寻找其相对的“反宇宙”——白洞,这是可能的吗?



  千万不要相信教科书,即使是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写的教科书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
  探究黑洞中心发生了什么、寻找其相对的“反宇宙”——白洞,这是可能的吗?
 
  千万不要相信教科书,即使是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写的教科书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、美国物理学家史蒂文·温伯格在1972年出版的巨著《引力与宇宙学》中,称黑洞是“高度猜测性的”,他写道“在宇宙中任何已知物体的引力场中都没有黑洞”。
 
  白洞可能正在重复着同样的故事。白洞本质上是黑洞的反面。在另一本著名的教科书中,世界领先的相对论理论家、美国物理学家鲍勃·沃尔德写道:“没有理由相信宇宙中存在白洞”,而且这个观点至今仍主宰着天文学界。但是世界各地的几个研究小组,最近已开始研究量子力学为白洞的形成开辟一条道路的可能性。天空中可能也布满了白洞。
 
  黑洞的中心到底在发生什么?
 
  假设存在黑洞,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,它可以解决一个历史遗留问题:黑洞的中心到底在发生什么?我们看到大量物质在黑洞周围盘旋,然后掉进去;所有掉进去的物质穿过黑洞的“视界”——即连宇宙中跑得最快的光一旦越过也无法返回的界线——径直往中心坠落,然后呢?没有人确切地知道然后。
 
  我们目前对引力最好的描述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。广义相对论预言,落入黑洞的物质最终会集中在一个密度无限大的中心点。这个点称为奇点。奇点是对现实世界的终结:因为奇点体积为零,万物在空间上化为乌有;时间本身也停止了。但这个预言是不可靠的,因为要描述黑洞的中心,广义相对论已经力不能及。在这里,引力是如此强大,以至于量子效应不再能忽略。为了理解这里发生的事情,我们需要一个引力的量子理论。
 
  ●在圈量子引力理论中,时空本身有最小的单位。
 
  量子理论在解决这类涉及“无限大”或“无限小”的问题上是有经验的。譬如在20世纪初,经典物理学曾预言绕原子核运行的电子是不稳定的,它们的能量会无限地小下去(因为按经典物理学,运动的电荷要发射电磁波,从而损失能量),最后电子会打着转掉进原子核里。这个预言与实际情况不符。量子理论则阐明了这种现象为什么没有发生:因为原子核外的能量轨道就像田径跑道一样,不是连续的,而是分立,电子只能在这些分立的轨道上运动,而在同一个分立轨道上运动的电子不会发射电磁波;只有当它从一个分立轨道跳跃到另一个分立轨道(这叫“量子跃迁”),它才发射(或吸收)光子,损失(或获得)能量;而且在这些轨道里,有一个最低能量的轨道,电子不可能降得比它还低,从而掉进原子核里面去。
 
  黑洞反弹变白洞
 
  真正的反弹,不仅是宇宙的物质在真正的反弹,而且是宇宙的整个时空周期的结构在真正的反弹。你可以想象黑洞是一只袋子,先是物质掉进袋子;反弹意味着袋子整个翻了过来,原先掉进去的东西又全部倾倒出来。
 
  一只向上弹起的球将沿着一条轨迹运动,看起来就像倒着放一只球下落的电影。白洞也像黑洞的电影倒着放。从外面看,它和黑洞没什么区别:它和黑洞一样也有质量,所以周围的物体都被它吸引,并且绕着它旋转。但是在黑洞的视界上,物质只能进不能出;而在白洞的视界上,物质则只能出不能进。
 
  然而,早在1930年代,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·莱顿·辛格就发现,只要对广义相对论方程的解做微小的调整,就可以让黑洞变成白洞,而这种调整恰恰是量子力学所允许的。
 
  那么,白洞在哪里呢?它是否很远,通过虫洞与黑洞相连?还是说,它在不同的宇宙?不,我们不需要这类古怪的假设。其实,它就在黑洞所在的同一个地方,只是它代表黑洞的未来:在黑洞的第一阶段,黑洞是黑的,物质落入其中;但在第二阶段,黑洞的时空结构发生反弹,变成了白洞,物质从洞里涌出来。
 
  反弹的机制:量子隧道效应
 
  但是,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?好端端的黑洞,剧情怎么会发生逆转呢?这里,又是奇妙的量子效应发挥了作用。
 
  在量子物理学上有一个奇妙的现象,叫“量子隧道效应”。打个比方说,有一个球,给它一个能量,让它翻过前面的一个坡。如果它的能量不够大,那么滚到半坡就不能再向上走一步了。然后,只好滚下来。他永远也不可能翻过坡顶。这是经典物理学为我们描述的,也是我们在现实中所看到的现象。
 
  但是在量子世界,奇怪的事情却发生了:这个球的能量虽然不够翻过坡顶,但它依然有一定的概率穿过这座坡,在坡的另一边出现。就好像有条隧道供他投机取巧。
 
  黑洞变白洞,也是量子隧道效应的结果。但是有一点又是跟平常所见的量子隧道效应大不相同的:之前,发生隧道效应的都是实物粒子,但是在黑洞的剧情中,发生隧道效应的是黑洞内部的时空结构——时空本身发生量子隧道效应,整个时空像袋子一样,粒子朝外翻了。
 
  反弹是超级慢的动作
 
  但发生隧道效应是需要时间的。宏观的物体原则上也能发生隧道效应,但概率非常非常小;换句话说,要等非常非常久,才可能看到一个宏观的球通过隧道效应出现在坡的另一边。
 
  黑洞虽然能通过隧道效应变成白洞,同样也需要我们等很长时间,所以一般的黑洞有很长的寿命。如果按经典的黑洞理论,黑洞的存在将是永恒的。但斯蒂芬·霍金早就指出,考虑在黑洞视界附近发生的量子效应,黑洞会缓慢蒸发而缩小。当它们缩小时,通过隧道效应变成白洞的可能性就会增加。
 
  答案是迷人的。在广义相对论中,时间是非常有伸缩性的。引力越强的地方,时间流逝得越慢。比如在地球上,时间在海平面位置比在山上流逝得要慢些,因为海平面更靠近地球中心,引力更强。大质量恒星或黑洞的时间流逝得甚至更慢。这就解决了这个难题:在黑洞内非常短的时间,对应黑洞外可以非常长。从黑洞外部看,黑洞的物质已经在反弹,只是反弹以某种极度夸张的慢动作在进行着。就好比一个口袋,事实上翻转已经在发生,只是从外面看来,速度非常之慢,需要非常长的时间,里子才能彻底翻出来。一旦彻底翻出来,黑洞就变成了白洞。
 
  这个“黑洞反弹变成白洞”的方案,不仅让我们避免了密度无限大的奇点,另外一个好处是,它还解决了著名的黑洞信息悖论。如果黑洞内部存在奇点,时间在黑洞内结束,万物在奇点处化为乌有,掉进黑洞的物质所携带的信息就丢失了。但量子力学却告诉我们,任何信息都不会丢失。这就是所谓的“黑洞信息悖论”。而现在,如果任何掉进黑洞的东西,最终都要弹出来,信息自然就不会丢失了。
 
  所有这些都为黑洞一生的演化提供了一个吸引人的剧情。在黑洞内部没有奇点,没有时空结束的地方,从外部看黑洞不是永恒的;相反,在某个时间点,黑洞会变成白洞,任何落入其中的东西都会逃逸出来。这个剧情在理论上是很漂亮的。这是否意味着天空中真的布满了白洞?如果是这样,我们能看见它们吗?事实上,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。首先,我们必须知道,白洞是一种时空隧道,它的存在只是为了引导我们进入另一个时空。
 
 

(编辑:上海站长网)

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

    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