飞了185亿公里旅行者号发现真空物质越来越多这意味着什么
发布时间:2023-09-06 10:31:43 所属栏目:外闻 来源:转载
导读: 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来讲,所谓的“真空”是真的什么都没有,在这个概念中应该没有物质的踪迹,不过实际上,真空中并非一个粒子都没有,假设只考虑光子的话,根据宇宙微波背景辐
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来讲,所谓的“真空”是真的什么都没有,在这个概念中应该没有物质的踪迹,不过实际上,真空中并非一个粒子都没有,假设只考虑光子的话,根据宇宙微波背景辐射(CMB)的实验结论,我们可以算得CMB光子的数密度在400个/cm³左右。 如果加上星系产生的光子、各种自由状态的重子物质(如氢、氦)还有各种中微子的数密度,这个值只会更多。其次,就算这些粒子统统排除在外,根据量子力学,真空本身也具有一些奇特的性质,例如零点能,这意味着具有能量的涨落特征,会导致粒子的产生和湮灭。卡西米尔效应的实验结论也支持该观点。 由此可见,真空并非虚空,而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,如果把真空比作汪洋大海,相对论就是“俯瞰”真空,静如镜面;而量子力学是“近观”真空,波澜壮阔。统一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一直是理论物理的重大课题,通过观察真空、测量真空,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实验数据,推动理论的发展。 也因此,NASA从1977年就开始向外太空发射探测器,任务之一就是测出太空的物质密度。这两艘探测器分别是旅行者1号和2号,如今早已飞出太阳风层顶,迈足真正的太空,根据现有的理论,这里会更开阔,包括物质密度也要更小,但是,旅行者反馈到地球的数据却令人匪夷所思。 当旅行者航行至太阳和太阳风影响的区域时,开始利用等离子体波仪检测电子密度(太阳风能够使真空物质离子化),其中1号在183亿千米处检测到0.055个电子/cm³,2号在179亿千米处检测到0.039个电子/cm³,185亿千米处,则飙升至0.12个电子/cm³。个人认为,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太阳辐射或磁场将粒子推向太阳系边缘, 然而粒子的速度始终都没有真正地超过第三宇宙速度,因此黑洞无法离开太阳系,并在太阳系的最远处不得不掉头一路高歌猛进地返回。 我们知道,当一个物体被垂直向上抛出达到最高点时,速度最慢,因此最远端聚集了更多的粒子。由于太阳系形成时,星系尘埃团本来就比太阳系大得多。太阳风吹散物质的同时,外围区域的物质分布也必定增加。本来如果时间相对充裕的话,应该能形成小行星的,但太阳早已成为最富集物质的区域,其余区域尘埃无法再富集。结果形成就像雾霾的环境。它的环境范围还要看太阳系形成时物质的数量。 星际空间的弥散物质密度相比星系内要大很多。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,也符合科学理论的原理。星系内的弥散物质大部分被星球吸纳,只有少量留在空间中可见。而星系之外的星际空间,虽然不是星云,但它的弥散物质密度仍然比星系内的要大。 只有一定程度量的弥散物质,才可构成物质密度更高的星云,进而形成新的旋涡星系。这种现象在宇宙中并不少见,它是宇宙中物质分布的一种自然规律。有了这些弥散物质,星系之间才能构成更复杂的相互作用,从而形成宇宙的多样性。然而,科学家们发现,在银河系中,存在着一种奇怪的现象,那就是在银河系的中心,竟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黑洞。 (编辑:上海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
推荐文章
站长推荐